摘要
HPLC分析樣品的原則分析一個樣品,不是一拿來就試著用各種流動相來分離,而是首先要分析樣品著手。
內容
HPLC分析樣品原則:
是否為高分子化合物、粘度大、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分子、有些或全部的樣品成分是否可電離(根據這樣條件可選擇色譜柱、流動相、柱溫、流速、離子對試劑、是否需要預處理等等)...... 具體分析:首先應了解樣品的溶解性質,判斷樣品分子量的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分子結構及分析特性,最后再選擇HPLC的分離模式,以完成對樣品的分析。 樣品的溶解度,由樣品在有機溶劑中溶解度的大小,初步判斷樣品是非極性化合物還是極性化合物,若樣品溶于非極性溶劑,表明樣品為非極性化合物,通常可以選吸附色譜法或正相分配色譜法、正相健合色譜法進行分析。苦樣品溶于極性溶劑或相混溶的極性溶劑,表明樣品為極性化合物,通常選用反相分配色譜法或更為廣泛應用的反相鍵合相色譜法進行分析。若樣品溶于水相,可首先檢查水溶液的pH值,若呈中性為非離子型組分,常可用反相(或正相)鍵合相色譜法進行分析。若pH 呈弱酸性,可采用抑制樣品電離的方法,在流動相中加入硫酸、磷酸調節pH=2~3,再用反相鍵合相色譜法進行分析。若pH呈弱堿性,則可向流動相中加入陽離子型反離子,再用離子對色譜法進行分析。若pH呈強酸性或強堿性,則可用離子色譜法進行分析。由于除去固定相中的離子對試劑較慢,當改變流動相時,有時需要長時間的平衡;再由于離子對試劑純度問題,使離子對中的基線波動問題和干擾問題現象比較常見。 優化條件在于最終色譜圖中能產生出最嗌分開的譜峰。了解化合物的化學結構,知道是否存在酸或堿,當流動相的pH值=混合物的平均pKa值或接近時,可能會使分離較好。先優化K;隨著容量因子的增加,譜峰會展寬,峰形變矮。(當所有譜峰符合1<20的范圍時,其流動相已接近最佳了;再Α(≥1.05);最后優化N,不同微粒的柱子均有一個最佳流速,流速再高會降低N值;如果降低流速,則會增加工作時間,但分離度會更好。當流動相粘度增加時,N值也將降低;因此盡可能使用低粘度的溶劑。用最小RS法,另加常識(數一下峰!),在大多數情況下將是最佳方案。< p> 至于譜峰拖尾影響因素是很多的,可解決的辦法有: 在緩沖不好或離子強度過低的分離中,也會出現保留值重現性差和峰拖尾。增加緩沖濃度(與樣品大小相匹配)能大大改善此情況。柱子變得嚴重拖尾,甚至出現雙峰,通常是進口濾板發生了部分堵塞或柱進口處出現塌陷(可將空隙填滿接著反相沖洗柱子)。柱子出現峰展寬、拖尾則標志著樣品中有保留性極強的“污物”在柱子的進口處堆集起來。樣品在柱子上超載能引起峰展寬、拖尾(或伸舌)。通常減少進樣量或提高檢測器靈敏度。 早出的峰拖尾最甚是儀器存在柱外效應的最好佐證。要排除柱外效應,這不用我來說了吧! 分析酸性或堿性組分,一般必須采用緩沖液流動相。流動相中無緩沖液,樣品組分在柱內形成譜帶的哪一部分會引起流動相pH增加或降低,樣品組分改變了電離程度,產生峰拖尾。緩沖液除了能改變峰形外,還能改變峰的保留。一般用中等偏高的濃度有利于減少峰拖尾(0.05~0.1mol/L)。 如還拖尾的話可加適量的修正劑!
相關資料